image with no details

出汗多是否正常?

Cathy Lam coordination by Jackie Tang
26 Jul 2017

天氣炎熱、衣物焗促、情緒激動、運動等過程中,汗水自然會增加,究竟出汗多是否正常?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皮膚科林澎醫生表示,一般人會因應環境溫度、濕度及個人新陳代謝率等,而作出相應的排汗量,因此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準則。不過有部分人會有多汗症(hyperhidrosis)的情況,於手掌、腳掌、腋下位置或身體其他部位也有機會出現,但是這並非因為身體狀況出問題,而是因局部位置的汗腺易受刺激而製造大量汗液,這種情況則較為容易造成社交尷尬。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若不是多汗症患者,而續發性多汗則是因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容易緊張或興奮、壓力過大,或內分泌失調所致,因此出汗過多不妨考慮檢查血沉(紅血球沉降率測驗)、抗"O"(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T3及T4(甲狀腺激素)、基礎代謝、血糖,進行胸部X線攝片、痰塗片等檢查,藉以排除風濕熱、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和肺癆等疾病的風險。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註冊中醫師馮佳賢說不同的汗證,某些屬於生理現象,部分則是病理現象,所以要清楚知道出汗是否正常狀態,還是病理問題而需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如果出汗過多,又屬於濕熱偏盛的體質就容易造成有臭味,甚至有體臭的情況。

自汗:
白天不因疲勞或無明顯誘因而時時汗出,動輒益甚的徵狀,又稱自汗出。多因營衛不和、熱熾陽明、暑傷氣陰、氣虛、陽虛等引起,可見於外感六淫或內傷雜病,前者多為實證,後者多為虛證。

盜汗:
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徵。「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裏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像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有很多小孩因陽氣足,睡着後有輕微的盜汗,則屬正常現象。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於中醫理論裏有提到「汗為心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泄」。除了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的出汗過多外,引起自汗、盜汗的病因和病機主要有以下五大方面:


1. 肺氣不足:素體薄弱,病後體虛,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肺與皮毛相表裏,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鬆,表虛不固,腠理開泄而致自汗。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2. 營衛不和:受風邪後,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出。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3. 心血不足:思慮太過,損傷心脾,或血證之後,血虛失養,均可導致心血不足。因汗為心之液,血不養心,汗液外泄太過,引起自汗或盜汗。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4. 陰虛火旺: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邪熱耗陰,以致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不能自藏而外泄,導致盜汗或自汗。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5. 邪熱鬱蒸:由於情志不舒,肝氣鬱結,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以致肝火或濕熱內盛,邪熱鬱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根據中醫學的論說,由註冊中醫師馮佳賢提供以下內外治理方案: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穴位按摩1:合穀穴

位置:位於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也就是常說的「虎口」。
按揉要點:用一手的大拇指來按揉對側手的合穀穴即可,力度以產生痠脹感為宜。
功效:按揉合穀穴對止手汗效果明顯。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穴位按摩2:復溜穴

位置:位於小腿內踝和跟腱之間向上二指寬處。
按揉要點:合穀穴可以重點揉,復溜穴要輕揉。出汗過多時,可先按揉合穀穴兩分鐘,以感覺明顯痠痛為度,再輕揉復溜穴兩分鐘。
功效:在於刺激穴位,能使水分代謝正常,合穀穴和復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檔」。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中藥止汗粉

止汗撲粉方
製法:煆牡蠣五十克、滑石九十克、麻黃根一百五十克、公丁香三十克、淨松香六十克,共研細末,以絹包裹分成約十五克一包,撲於汗處,汗止為度。
使用次數:每日一至兩次
功效:適合汗味較重的女性,對藥物氣味敏感及皮膚容易過敏者不合用。

出汗多, 汗多, 止汗, 止汗中醫, 汗臭, 汗味
紅粉方

製法:麻黃根及煆牡蠣各五十克、赤石脂與龍骨各廿五克,共研細末,以絹包撲用。
使用次數:每日一至兩次
功效:具有止汗作用,對藥物氣味敏感和皮膚容易過敏者則不適合使用。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立即訂閱接收Cosmo最新潮流資訊

訂閱電子報,緊貼流行健康飲食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