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濕向下流」,所以水腫的情況主要出現在下半身,例如腿部、肚子及臀部。而且很多人食無定時,更將食物的分量錯誤地分布在一日三餐中,早餐少食(甚至不吃)、午餐多量(經常遲食)、晚餐豐富,更有消夜的習慣。但中醫的角度,一日三餐的分佈應為「早餐宜多、午餐宜好、晚餐宜少」,定時進餐,懂得有效地「揀飲擇食」,便能避免中年發福。

「藥食同源」,大家不妨在飲食中加入一些祛濕的中藥食材,幫助解決濕重的問題。
祛濕減肚腩食材推介:薏仁(薏米)

薏苡仁俗稱薏米,常在煲湯時作為配料使用。看似平凡,實則有很多功用。薏苡仁性涼,味甘,且淡,歸脾、胃、肺經,有清熱排膿、健脾去濕、利水消腫的作用。《神農本草經》將薏苡仁列為上品,「久服輕身益氣」。 薏苡仁可與冬瓜、赤小豆一起熬煮成湯能清暑祛濕;與淮山、蓮子等食材同煮,則可加強健脾的作用,同時可養腎固精。 現代藥理亦證明,薏苡仁亦有抗衰老抗氧化的作用。

生薏仁性質偏涼,脾胃虛寒者,建議加入生薑及紅棗加水同煮。需要注意的是,懷孕婦女不宜食用。
祛濕減肚腩食材推介:粉葛

粉葛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可解表生津;雖性寒涼,若久煎而火候足夠,能降低其寒涼之性。粉葛愈老則愈厚味愈純。 《本草綱目》曾稱粉葛可「散鬱火」,《日華子本草》亦如此評價:「粉葛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利氣」。現代醫學的研究指出,粉葛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有助清理腸胃。天氣潮濕令人精神恍惚,大家不妨以粉葛熬成粥底,配以芡實、紅棗等食材作早餐。
祛濕減肚腩食材推介:北蓍

北蓍,味甘,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升陽、利水消腫的功效;寒底人士,平日多見四肢冰冷、易感冒、疲倦乏力等的症狀,不妨配以雲苓、白扁豆及瘦肉煲湯,有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的功效。但需注意一點,感冒患者不宜食用北蓍。

在選擇食材時,建議諮詢專業的醫師,了解清楚才能事半功倍。除了食療外,肚腩明顯的患者,臨床上一般會配合針灸通經活絡,改善新陳代謝,排清宿便,以改善大肚腩。

楊明霞中醫師
Photo Credit:Getty Images,IG
感謝閣下訂閱Cosmo電子報。
閣下將收到一封電郵確認,謝謝支持!
閣下已註冊Cosmo電子報,請按下註冊電郵上的連結,以激活閣下的帳號。
如果未收到註冊電郵,請按此重發。
閣下已曾註冊Cosmo電子報,請前往設定更改閣下的訂閱選擇。
據系統顯示,閣下為CosMart會員;如想訂閱Cosmo電子報,請前往CosMart後台設定 - 接收電郵設定更改閣下的訂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