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在小孩是每個人心入面都住著的一位小朋友,她時會傷心、時會快樂、時會痛心疾首、時會歡喜若狂、時會懷疑人生、時會突然發憤圖強;有時候她會限制你的思想、當你遇到相類似事件時令你退縮、甚至拔足逃跑。她好像摸不透,也足不緊,但卻一直影響著你。

Senior Content Manager, Features
登入 瀏覽本網站,可獲取積分換領專屬優惠
點擊查看專屬優惠

「內在小孩」一直住在你我心中,可能你從來沒有察覺她,也從來不知道她的存在,但她影響你的成長和待人處事態度。可能她一直瑟縮在你的心底深處,流著淚、滴著血,希望被你看見、被你好好擁抱、被你重新認識。
內在小孩是甚麼?

內在孩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討論,他在1940 年首次出版《兒童原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 中,以”Child Within”指稱兒童原型,他是由研究自己內在住著孩子般的情感後而提出的。
而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小孩」的則是精神學家米西迪(Missildine),在 1963 年於《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一書所提及 ——「內在小孩」由我們經歷過所有無論好壞的記憶和情感構成。當我們是孩童時,我們無能力而需要依靠照顧者,並會學習他們的言行而形成「內在小孩」。
張敬軒的內在小孩

有睇軒公(張敬軒)演唱會的朋友,除了欣賞他的一場唯美藝術音樂表演外,還記得10歲的小軒軒被親戚懷疑他偷外國進口波板糖的一幕嗎? 這正正就是軒公的內在小孩。

一位10歲的小朋友,只是好奇想看看外國進口,一圈又一圈彩色波板糖的真實模樣,卻被親戚當場唱止,並回應一句「你唔好諗住偷走佢呀?」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有什麼感覺呢?相信那種委屈、那種傷痛、那種不被大人明白的感受應該一擁而上,傷痛沒有被處理的話,漸漸形成傷痕,成為我們成長的烙印。
所以,不難想像這位10歲的小朋友或許會很怕再被誤解、很怕虧欠別人、不容易相任別人、甚至會很努力(甚至很用力)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藉此希望得到別人的信任和認同。很感謝軒公把他的故事赤裸裸地搬上舞台,因為面對正正就是療癒的開始。
張敬軒雖然予人樂觀感覺,但原來曾受抑鬱症困擾,終靠4大關鍵擺脫心魔!
生長於比較文化之下

內在小孩也是我畢生學習的課題,不竟成長過程或多或少也有點刀光劍影,生於單親家庭,6歲父母便離異了,而且十分重男輕女,男生is the King,女生一定是蝕本貨。
在成長過程中,大人世界太多的比較,在小時候「阿邊個個女今次考頭5名,你得第10名咋」、「畫畫比賽季軍都幾好,但係阿邊個個女係冠軍喎」、「你彈琴彈極都咁差學嚟做乜鬼」; 到大學選科時「讀社工好咩?點解唔讀Business」; 長大後 「穩穩陣陣坐冷氣房咪好囉,教乜鬼打坐」⋯⋯
所有由大人口中的説話成為了我內在小孩深深淺淺、新新舊舊的傷痕,影響著我的成長。我相信,你也不會陌生。

處理過很多內在小孩受傷的個別諮詢、也辦過大大小小內在小孩療癒工作坊,不難看見參加者在兒時受過的傷,有多影響她們的成長,同時也見證這些傷痕如何令她們活在痛苦和陰影當中。

有一位我很喜歡的學生L,她總覺得自己和快樂無緣,心好像被窂窂上鎖,很用力很用力也打不開。她就像一個穿著盔甲的戰士,外表強強的、説話很急很快而且字字硃磯,看得出自我保護意識很強!經過短短的正念冥想練習後,在聲音導航中,她找回內心久久被遺忘5歲的小女孩。
她哭著哭著,流著淚告訴我:「我見到佢好想由盔甲走出嚟⋯⋯」她的無能為力,令她一直把自己偽裝得強強的,有點生人勿近,同時也冰封了自己的心、切斷了和自己的連繫。

有一位和我認識多年的好朋友,她是一位不善辭令的人,即使遇到什麼事,有多委屈、有多傷心,她也是有口難言、説不出內心的感受。有一次,我們一起冥想時,她告訴我見到心入面有一位很弱小很弱小的小朋友瑟縮一角偷偷啜泣,她知道這是靈魂最深處的自己。
經歷了數次內在小孩連結和療癒後,她明白了兒時被媽媽的制約,不能亂説話、説錯話會被罰,然後她有感「講咗,啲大人都唔明」,所以培養出不愛多説話的性格,漸漸變成不敢説話、不敢表達自己、最好不要「見到我」的迴避型性格。

其實,我也沒有例外。還記得早陣子在冥想時,我的5歲小女孩跑了出來。在畫面中,她背對著我,面向著4幅巨型畫作,畫得很好、構思、用色和意境也配合得天衣無縫,原來這是她的個人畫展。
不一會,這位小女孩把作品一幅一幅從牆上撕下來,旁人異常驚訝,問小女孩為什麼要這樣做。小女孩回應:「我覺得未夠好!我覺得自己可以再畫得好啲。」

這句「我覺得未夠好!我覺得自己可以再畫(做)得好啲。」很熟悉,真的很熟悉,就如當頭棒喝,令我察覺到我的自我鞭策又成為了自我鞭打了。這正是我常常出現的話語,我很多時也覺得自己不足夠——教學上、培訓工作上、待人接物上⋯⋯然後便鞭打自己,最終一次又一次令內在小孩滴血。
所以,既然小女孩主動找上門,我也和她進行了一場很深很深的對話。
內在小孩無法放下的陰影

所有的不足夠,是源於我的自我價值;所有的希望再做好啲,是沿自於我渴望被看見、渴望得到認同。這正正是我兒時成長不被滿足的一塊,也因為我沒有好好和我的內在小孩對話,所以她一直無法穿越兒時的傷心、兒時的渴望和兒時被肯定的需要,也未能好好建立完整的自我價值感。

説到這裡,其實 We are not alone!很多大人,其實也只不過是軀殼長大了,卻仍帶著內心受傷的小孩過日子。所以難怪米西迪曾説,很多人到4、50歲,還帶着內在小孩過生活、上班、工作、談戀愛、經營人生,結果一敗塗地。
與內在小孩對話的7個步驟

邀請你,跟著以下7個步驟,和自己的內在小孩來一場真誠的對話。
- 靜下來、俾三個深呼吸自己
- 放鬆身體由頭到腳
- 把雙手手掌放在心口
- 感受內心
- 問問內在小孩 : 「你過得好嗎?」
- 無論她説什麼,請好好給她擁抱
- 告訴她,你已經長大了,有能力好好照顧她的傷痕
正念冥想培訓老師Athena Wong Info

從前的80後,原來轉眼已經4字頭。她在30之年才正式頓悟人生,全因跟隨一行禪師的正念足跡,成為撫平人心的現代心靈療癒老師。
fb:Athena Wong Mindfulness
ig:@athena_mindful
立即訂閱接收Cosmo最新潮流資訊
訂閱電子報,緊貼流行健康飲食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