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with no details

陳嘉銘跟文字玩遊戲

Joanne.H
30 Mar 2011

跟文化人陳嘉銘做訪問,大家無所不談,電影、閱讀興趣、 旅遊⋯⋯感覺輕鬆自在。在澳洲墨爾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門研究香港電影的嘉銘,中五開始已寫作,筆耕十多年,書本一直是其精神食糧。對他來說,愛書,根本不在於擁有多少本書,或者看過多少本書,而是當中有多少內容觸動人心,啟發自己。

從棟篤笑說起
天生對文字敏感的陳嘉銘,中五時已完成第一部小說。「可能是小時候看得太多衛斯理小說,所以第一本書是科幻小說,講外星人化身成印度瑜伽大師,光臨香港。」不過,首作最後沒有出版,純粹「過手癮」。

如今身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嘉銘主力寫的是影評,還有專欄及棟篤笑創作。提到棟篤笑,嘉銘曾感慨地寫過一篇《香港棟篤已死》的文章。「其實棟篤笑的誕生絕不好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未有戲院,普羅大眾都愛聚集廉價酒吧內戲言戲語,又或對政府的不公憤世笑罵,漸漸演變成小眾形體表演,再發展成為今日的棟篤笑。 」

《Stand-up Comedy in Theory, or, Abjection in America》(作者John Limon),以及著名導演活地亞倫撰寫的《Woody Allen or Woody Allen》都有論述當代棟篤笑的演變史,也是嘉銘喜歡的讀物之一。「棟篤笑並不是神來之筆,Woody Allen也承認棟篤笑是有劇本,是獨幕戲。其實,可取的棟篤笑或笑料俯拾皆是,每個人對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感覺和觀點。棟篤笑能引人發笑,需靠後期製作,當中技巧是運用想像力,把個人的感受和觀點推到發噱的層次。」

嘉銘直言,棟篤笑的最高境界是毋須靠任何道具或模仿演出,最重要是內容「有料」、有啟發性。「我曾經在二零零六年演出《文化圈血淚史》,當時以澳洲觀賞棟篤笑的經驗,想像與友人展開閒談,之後寫成劇本。不過,事實與構想仍有距離,畢竟當一個人站在台上時,那種『飾演』表演者的身份與感覺會頓時襲來,令人迅即刻意地做出表演的舉手投足,難以成功帶出『隨意閒談』的效果,近年為港台節目《【Sik】【Si】【Fung】》擔任主持,從中學習到不少臨場『執生』經驗,對我將來的棟篤笑創作極有幫助。」

旅行的藝術
話題一轉,他從藝術談到旅行。嘉銘喜歡旅行,不過走馬看花式的短途遊不是他那杯茶,他偏愛靜態的深度遊,把旅遊視作一種「修行」。

因為愛旅行,嘉銘近年也多讀英國作家Alain de Botton的書籍,《旅行的藝術》是其中之一。「作者透過文字,帶領我們踏上旅途,從阿姆斯特丹、普羅旺斯、馬德里到西奈沙漠等地。他的作品一向以細密全面的思考分析見稱,這本書並且將旅行作深入探究,從出發前的期待心情,至出走動機等不同層面,論述旅人的心態,以及旅行的意義。」

更多內容請閱讀Cosmopolitan第317期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立即訂閱接收Cosmo最新潮流資訊

訂閱電子報,時刻掌握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