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hakta熱愛收集玩具,當初上紙紮課的目標,也是紮出心愛的卡通人物小丸子。無奈技巧不足,最後由師傅代替完成。
那時候上網找資料不如現在容易,到了二零一五年,經朋友介紹下,Bhakta才找到有關課程。學過後才發現難度很高,特別對於女生,力度始終不如男人,要用手指hold住竹條,又要繞和剪,還會怕竹刺插到手指,所以會就住就住。
但紙紮最吸引Bhakta的,是它背後那段歷史,那種文化傳承的感覺。

「我個人很喜歡歷史,因為我覺得香港其實好像無咩特色歷史,直到我學了紙紮。」 曾試過有位愛爾蘭朋友來港,Bhakta除了帶他到經典景點,更加插了到紙紮店的環節,給他介紹紙紮文化和背後理念。「他見識到原來我們會為先人燒衣,也覺得很amazing:『原來你們的underworld跟我的是這樣不同!』那刻我更體會到傳統的魅力。」

▲上過紙紮課後,Bhakta興趣不減反增,這本記載了德國紙紮展覽的《冥間超市》可以她的收藏之一。
「之所以會對中國傳統有興趣,好大部分原因跟我的舅父有關。他畫過水墨畫,更曾從事手寫橫額行業,寫得一手好字。我從小跟在他身邊,就連古玉、蜜蠟鑑定也跟他學過。」
好多人會問Bhakt:你明明很忙,為甚麼還有時間去學這麼多東西?「但我對富歷史的事物真的很有興趣!我願意為它們花時間、心機。身邊的朋友更常笑稱我是一個『神婆』,他們對於我學占星、塔羅,早已見怪不怪,聽到我連紙紮也開始學後,曾問我下一步會否去學問米?」

為先人燒衣是補償
Bhakta家中養有兩隻貓咪,去年大貓去世,Bhakta曾想過把大貓最愛的一隻狐獴公仔,跟牠一起火化。奈何公仔上有膠,寵物殯儀方面拒絕。當下,Bhakta立即致電紙紮師傅,「下單」tailor-made一隻紙紮版狐獴。

▲在大貓去世後,Bhakta聯絡師傅,造出了這隻相似度極高的狐獴公仔,唯一不同的,是狐獴公仔後多了背帶,方便貓貓去到哪,帶到哪。
「當時大貓去世,我才意識到自己其實一直偏心細貓,突然覺得很遺憾。所以一聽到殯儀方面拒絕燒公仔,就當場打給師傅,希望他可以幫我紮一隻狐獴。我跟他說,多少錢也沒問題,然後他說不用我付,我卻堅持,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補償。」

▲很多人以為紙紮古舊陰森,但花點創意,紙紮品也可以很in!
Bhakta更說:「還記得當時我燒了那隻紙紮狐獴公仔給大貓後,內心也舒服了,感到了安慰。回想起來,覺得中國人真的很有智慧!這跟心理學所學到的,其實一樣,紙紮物品不純然是迷信,當中包含了補償心理,圓滿了先人在生時,未能達成的心願,彌補了一個遺憾。」
photos by Luna
makeup & hair by Kubi
illustration by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