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變「衫」幕後推手!香港老牌裁縫,看盡八十年代至今時裝興衰
「而家大多數人都不太懂時裝,只是求其穿上身,縐的也可穿出街!以前的人着衫比較講究,就算不追潮流,也要好企理。而家真正靚、有手工的衫好貴,有多少人捨得?」——入行四十五年、見盡香港時裝界轉變的老牌裁縫馮太。

Q:八十年代跟師傅學做衫,係點一回事?
A:當年跟師傅學做衫,第一樣要學的是度身。學師三年,第一年只可以將師傅裁好的布,用手縫製出衫的雛型,讓客人去試,完全無資格掂部衣車。第二年師傅才會俾你用衣車,車吓褲、半截裙;期間同步學針黹、以及車工的幼細度⋯⋯所有事都要逐步慢慢來。 三年過去,滿師後,師傅才會教你少少裁衫技巧。但當年好多裁縫因怕「教識徒弟冇師傅」,所以我們要偷師,自己買布熟習如何使用衣車,每日做足十幾個鐘。
Q:做過最難的一件衫係?
A:八十年代女人的身材都好好,我曾試過為一位腰圍只有十八吋,胸圍卻有三十六吋的客人做衫,要做到落差那樣大的腰線,非常考功夫與花精神。

偏執80s VS 隨意00s
Q:香港時裝界的過去和現在,有甚麼不同?
A:八十年代與現時不同,當時時興的款式,個個都會跟風,穿同一款式,不論高矮肥瘦,都會着同一個款出街,跟現在大家追求不撞衫的心態不同。那時,興水手裝,就一街都是水手裝,兼且是一模一樣的款式。 陳寶珠時代,衫會襯好一套,每套甚至會跟同色頭箍,人人如是,最好要一模一樣,否則就不夠in。

▲三兩下手勢,馮太就跟紙樣裁好了布。
Q:你認為,現代人點解會少了這分執着?
A:現在有太多款式可以選擇,成衣又多又平,怎會有人再度身做衫?再者,現在已經很少人去關注手工好與否,也少了很多可以提供到好手工的人。漸漸地,沒有鈒骨,也變成了一個款式,以前少了鈒骨這工序,是不可以交貨的!我發現,現時最講究的,是印度人,她們所有衣飾都刻意襯過,即使是較平價衣料,但顏色搭配很講究,每一細節,如布邊、車線甚至一粒鈕,她們都仔細揀過。

Q:你會自己製衣,由設計、打樣,到批發都會做,覺得哪一部分對時裝影響最大?
A:款式當然是最重要一環,因為選購與否,會基於喜不喜歡個款。但我認為,剪裁同樣重要。以前度身訂做,可以針對身形作出改動,很少出現衣不稱身情況,但現正以成衣為主,如果剪裁做得不夠好,多靚的設計也沒用。

▲馮太現於自家布行開班,教有心人裁縫,一個課程四堂,就可以學到做衫技巧。
photos by Hakka
hair & makeup by Peggy Ts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