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屬於中醫針灸中的灸法一種,艾灸功效及適用人群非常多,可以用作預防養生的同時,因為操作簡單,更可以在家自己進行,好處多多,就連養生派台灣女星張鈞甯都常以艾灸驅寒「自療」!如果你也想以艾灸改善身體情況,但擔心艾灸副作用?即看郭志華中醫師的講解。
登入 瀏覽文章可賺取積分
艾灸原理是什麼?

艾灸療法屬於中醫針灸中的灸法。通過點燃艾葉所製成的艾炷、艾絨、艾條等,薰燙人體穴位,溫通局部而激發經絡的氣血流通,調整人體的生理功能,來達到調節免疫、溫經散寒、行氣通絡、升陽舉陷、扶陽固脫、美容防病、保健養生的作用。
艾灸功效及好處: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

- 溫經散寒:艾灸可以溫通經絡的氣血、溫煦被寒氣侵襲的部位,使之氣血暢通。
- 扶陽固脫:艾灸對於提升人體的陽氣有著非常好的作用,對於一些中氣下陷、陽氣不足(脫肛、遺尿、崩漏等)的病症特別適用。
- 消瘀散結:血隨氣行,現代人甚少運動,身體多有氣滯血瘀,艾灸能溫煦鼓動血液暢流,疏通體內的淤結。
艾灸用法:適用症狀一覽

郭醫師指,對於病人因陽氣不足、虛寒,而出現氣血不暢、瘀血內阻的一系列病症,都可以進行艾灸療法。一般身體症狀包括以下。

病症 | 艾灸用法 |
---|---|
婦科病 | 艾灸有溫宮散寒、促進氣血運行、活血散瘀的效果。 |
消化系統病 | 現代的人經常接觸性味寒涼的食物及飲料,因此經常出現胃部不適,腹瀉,便秘等癥狀, 艾灸所產生的熱力,可以溫暖胃部,改善腸部的蠕動。 |
治療關節病 | 中醫常說「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關節肌肉的疼痛通常都是因為有寒有濕堵塞經絡,導致氣血不暢,引起疼痛不適。艾灸用的艾草是純陽之物,有很好的散寒祛濕的作用,對治療關節疼痛效果很好。 |
治療陽氣不足的人 | 艾灸可以振奮陽氣,恢復陽氣固攝的能力。 |
改善體質 | 長期艾灸特定的穴位,有改善自身體質,增強抵抗外邪的能力,有預防保健的作用。 |
艾灸具預防作用 可作養生治療

郭醫師:「艾灸有預防作用,可以作養生治療。」
原來通過薰燙人體穴位,溫通局部而激發經絡的氣血流通,調整人體的生理功能,可有調節免疫、溫經散寒、行氣通絡、升陽舉陷、扶陽固脫、美容防病、保健養生的作用。
艾灸禁忌:適合人士一覽

不論健康與否、男女老幼,有陽氣不足便可艾灸,即有手腳冰冷。當中女性和長者比較易出現陽氣不足的問題。
冬天誘發的哮喘和咳嗽;容易感冒、脾胃虛弱、器官下垂、疲倦、氣喘;風濕問題導致的關節酸痛,冷痛等,均可通過艾灸能溫陽通絡,行氣通絡改善病症。
艾灸禁忌:不適合人士一覽

體質 | 特徵 |
---|---|
陰虛火旺 | 傍晚、晚上身體或臉頰發熱發燙,身熱,手足心發熱,夜間出汗 |
陰虛陽亢 | 兩頰潮紅發熱,夜間出汗,煩熱,咳血,身體消瘦乾枯 |
濕熱過盛 | 面油多,暗瘡,易倦,口乾口苦,大便黏,小便黃 |
實熱 | 面油多,暗瘡,煩躁易怒,口乾,大便乾硬,小便黃 |
其他包括:婦女月經期間、空腹、過勞、過飽、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極度疲勞和對灸法恐懼人士
艾灸過程及用具

灸法分類很多,當中以直接灸、隔薑灸、迴旋灸及雀啄灸比較常見。
灸法 | 做法 |
---|---|
直接灸 | 將艾捏成艾柱放置人體體表點燃的直接接觸的艾灸。使用艾灸盒進行艾灸,將艾條裝進艾灸盒,再把艾條盒放到施灸部位上。 |
隔薑灸 | 用鮮姜切成2-3毫米,直徑1釐米左右的圓形,中間用針刺數孔,用艾倒三角放在薑片上,把薑片放到體表腧穴,點燃。 |
迴旋灸 | 點燃艾條在體表腧穴上大概兩釐米高度處均勻做圓周運動。(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泄,注意艾灰掉落人體上) |
雀啄灸 | 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移動地施灸。 |
艾灸副作用:必須補充足夠水分

接受艾灸後,身體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牙齦紅腫、頭暈、咽痛、發熱、便秘等情況。因為艾灸激發了人體陽氣,身體易出現「上火」的症狀;此時應補充足夠的水分,稍稍進食清潤的食物改善上火症狀。

另外,艾灸後皮膚有機會引起瘢痕,因此愛美人士應注意艾灸位置,避開面部和將操作時間控制在不多於10-15分鐘。
艾灸可以自行在家進行嗎?

郭醫師:「操作簡單是艾灸的特色之一,所以可以自行在家進行,但操作時仍需要注意房間空氣流通,並時刻注意安全。」
另外,挑選的艾灸部位時亦需需避免危險位置,以及留意操作時間。如果你初次接觸艾灸或對艾灸做法有任何疑問,應在自行艾灸操作前先詢問註冊中醫師。
艾灸療法注意事項

另外,郭醫師提醒以下多個進行艾灸必須注意的事項:
- 艾灸有機會引起瘢痕,因此不建議於面部操作
- 避免於皮膚淺薄或敏感的部位艾灸
- 避免於大型血管經過、密集的部位,或神經線多的部位艾灸
- 避免於關節部位艾灸
- 避免於男女的乳頭、陰部、睾丸部位艾灸
- 避免於過份疲倦、飢餓、飽滿、醉酒、大汗、精神緊張或病情急峻的情況艾灸
- 避免於月經期間、妊娠期婦艾灸
- 患有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者一些精神疾病不能自控的人士都不宜艾灸
- 艾灸過程中需要注意火焰的燃燒,避免燒傷
- 艾灸過程中皮膚出現潮紅的時候說明皮膚已經充血,應轉換艾灸部位或減輕艾灸強度,避免燙傷
- 艾灸時注意房間環境通風,同時注意保暖
- 艾灸一處時間大概10-15分鐘
- 施術環境減少易燃物,和準備一盆清水以備不時之需

郭志華博士(Dr. Wallis Kwok)是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為廣洲中醫藥大學中醫婦科學專業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碩士(針灸)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學(榮譽)理學士。其Facebook專頁「郭志華博士中醫診所」經常分享中醫知識及健康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