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地球.恒動不息」是勞力士在2019年啟動的計劃,透過資助海洋科學家、探險家、保育人士等,協助他們研究和保護重要的生態系統。被譽為「香港珊瑚之母」的Apple Chui崔佩怡博士,正是獲得資助的其中一員。多年來投身本地海洋珊瑚研究與教育,守護香港脆弱卻壯麗的水底花園。從小與海為伴的她,因真切感受到香港海洋的美而展開保育之路。她選擇留在香港,是因為這片海域的珊瑚獨一無二,也源於內心的熱愛。崔博士相信,保育不只靠知識與行動,更要從理解、感受,到產生愛意,最後才能行動開始守護本地珊瑚。
登入 瀏覽文章可賺取積分

A:Dr. Apple Chui崔佩怡
Q:你創立 Coral Academy的目的是想要在香港拉近科學研究和大眾之間的距離。是什麼讓你想開始這個計畫?到現在你怎麼看它的成果?
A:開始進行香港珊瑚保育的動機其實跟我在香港長大有很大關係。我發現很多人不知道香港的海底原來這麼漂亮。我以前跟人家說「香港水底其實很美」,大家都很疑惑,所以我就會覺得應該走出去跟大家說:「香港水底真的很美。」我一直覺得,人要先「理解」才會「喜歡」,喜歡了才會「想保護」。保育其實很簡單,我不會一開始就跟人家說「你要去保護海洋」,我反而是想先用情感連結去推動保育。
而且這跟我們在做的研究超有關聯,我經常跟團隊說沒有什麼比「在第一線做研究的人自己出來講」更有力量。我們出去說我們在做什麼、為什麼我們要往這個方向、我們每天怎麼做研究、拿到的是第一手的數據,這個力量是很大的。我們實驗室現在有幾個主要方向:一個是生態調查,我們會到處下潛觀察香港珊瑚的現況,想知道氣候變化對香港珊瑚的影響。近年大家常聽到珊瑚白化,我們團隊就有跟香港政府合作做年度白化監測。另外我們也做很多實驗,去了解和做壓力測試,去預測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再來就是珊瑚復育,我們發展了「育珊瑚」的技術,而這項技術可不可以轉化成真的能用在保育上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的幾條線。
但說實話,不管我們多努力,如果整體的氣候問題不變,是沒辦法長久的。所以我覺得我們更要站出來,跟大家說海裡正在發生什麼事、氣候危機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香港有很漂亮的小島,這些都是大家共享的海洋資源,只要你願意去探索,它一直都在。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做香港的海洋保育。所以我們成立了 Coral Academy 的外展教育計畫。而香港主要的珊瑚復育點是在吐露港口入口,不過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吐露港以前有珊瑚。其實我一開始也不知道,是後來看歷史資料才發現,原來吐露港以前的珊瑚量跟現在的海岸公園差不多。其實很不公平,由於水底大部分的東西都難而想像,所以我才覺得要將很多事說給大家聽做公眾教育,希望大家明白之後,就能加入我們一起保護香港的海洋環境。

A:Dr. Apple Chui崔佩怡
Q:剛才說到珊瑚都生活在水底中,令大家都看不到。這是不是也造成大眾跟科學研究之間的斷層?因為大家不清楚海底的現況。
A:是的,我們常說要保護香港珊瑚,但你也要先說服大家為什麼要保護。假如一片珊瑚礁退化了,換成是在陸地一片森林突然變禿,大家一定會嚇到詢問情況。但現在是因為發生在水底,大家都看不見就很難知道影響有多大,所以我們才想一直告訴大家。我後來想了很多要如何介紹香港的珊瑚,其實老實說以「漂亮程度」來說,我們真的沒有大堡礁、也沒有菲律賓那些珊瑚這麼美,因為香港本來就不是一個最適合它們生長的地方。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香港這麼不理想的地理位置、水又偏冷,也不是最好的生活地方,依然還是有這麼多珊瑚而且還可以生長,代表它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很高。它們可以在不適合的地方活下來,就比較有能力面對氣候變遷,所以想特別強調香港的珊瑚很有韌性。不少外地的報告都是說,外國的珊瑚一白化就死掉很多,但香港的珊瑚大多數是白化完會再恢復的,更能凸顯香港的珊瑚真的很值得保護。因為它們這麼韌,以後存活的機會就更大,所以我們更應該保護。
另一個重點是珊瑚多樣性很高,香港有 84 種造礁珊瑚,比加勒比海還多。全世界大概有 900 種造礁珊瑚,香港就有差不多十分之一。如果是在保護香港珊瑚,也就代表是在保護全球十分之一的珊瑚。對研究跟保育都很有意義。

A:Dr. Apple Chui崔佩怡
Q:在香港這樣高度城市化、海岸生態壓力大的地區,從科研到社區教育推動珊瑚修復計劃,您遇到過哪些挑戰和如何克服?
A:香港的珊瑚很特別也很有韌性。世界上很多地方也有做珊瑚復育,是因為海水太熱,珊瑚白化死掉,而海洋不能沒有珊瑚所以要救。但香港的情況很特別,我們現在做的珊瑚復育,其實是在處理早期填海、城市發展、排污留下來的後果。特別是 80 年代初期,大家都覺得海這麼大,將污染物排進海中也能夠接受;不過吐露港跟印洲塘很特別,它們是封閉的海灣,水流交換差一排污進去,污染物就會因此累積,結果就造成某種程度的生態災難!當時的珊瑚覆蓋率幾年內從大概 80% 掉到 5% 以下,十分可怕!所以那時候被稱為「香港第一宗海洋生態災難」。不過,當時政府也很快有行動,在1987年就做了「吐露港行動計畫」,花了 10 年改善吐露港的水質。
經過政府這幾十年的改善計畫,現在的水已經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髒。不過即使水質變好之後,珊瑚還是 20 年都沒回來。所以我們看到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珊瑚沒辦法自己自然生回來、而造成它退化的原因又已經被解決了,那就是我們出手「復育」珊瑚的好時機。

A:Dr. Apple Chui崔佩怡
Q:即使想將保育計畫推廣到社區,可是一般人如果要欣賞珊瑚,要先學潛水,門檻較高。有沒有其他辦法能更容易接觸到珊瑚?
A: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保護珊瑚,但方式可以很多種。我們成立 Coral Academy 以來試過很多方法,例如我們的其中一個計畫是「校園珊瑚保育教育計畫」,我們會幫有參與的中小學在學校裡建一個珊瑚育養缸,然後把我們養的部分珊瑚放進去,像寄宿一樣,學生們會分組去照顧,最後再把這些珊瑚放回海裡。一般學生根本不會碰到珊瑚,而學校突然有一缸珊瑚,整件事就變得很貼身,每天都看得到。這是我們想增加本地學生對海洋或珊瑚的理解和連結的一個好方法。
我曾經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位學生說,他參加完之後想學潛水,因為他想下海去看他自己照顧的那一株。我聽到後超感動,因為那一片海突然變成「他的海」了,他可以開始想像很多事。我也會跟他們說,你可以想像你這株珊瑚放回海裡,如果沒發生什麼事,它就會一直生長,等你老了的時候,你的孫子還看得到;不過如果一個塑膠袋飄過去卡住了,它就有可能死掉,那一刻的衝擊是十分大的。這會令他們開始很在意自己的日常習慣,原來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海裡發生的事。
當然我們住在陸地上要認識水底的東西是有門檻,所以我們一直在做各種教育、推廣活動。我們有做最基本的工作坊、展覽,也有做 VR專門拍水底的珊瑚當教材。我們會包裝成「水下生態調查教學套件」,使用的時候就像真的在潛水一樣。看完這些內容,就會很自然地吸收很多概念,知道香港水底其實很漂亮。這些教材已經推廣到中學,今年教育局也特別把這些教材提供給學校參考。
我們也會帶學生去海岸公園實地考察,解釋沙灘上所發現死掉的殼或骨頭是甚麼和如何被沖上岸等,同時加入很多遊戲元素去介紹,希望用不同方法吸引不同的人。希望他們可以找到對的入口,感受到這個海、愛上它,然後把這個愛轉成行動。

A:Dr. Apple Chui崔佩怡
Q:作為一個推動保育的人,這算不算你特別難忘的時刻?
A:絕對是的,他們的回饋就是我的動力,我也覺得這些時刻會變成他們很難忘的事。我們真的很用心在做這個計畫,因為珊瑚真的不好養。我們從2019年開始就跟漁農自然護理署合作,因為本地珊瑚是受保護的,不能隨便養,所以我們花了很多心力讓學校知道怎麼養。我們也有很多支援,讓這件事真的做得到。
2019年我們先跟AFCD試驗,到2020年正式推出,到現在已經是第六年了。我們一直強調「質比量重要」,要確保珊瑚真的有養好。如果沒養好,反而對學生們來說是打擊,所以我們要很小心,會跟他們說這個缸不是展示缸,不要期待它會很夢幻和漂亮;而他們的任務是把珊瑚照顧好,然後再放回海裡,這才是最終的目的。親身參與過才能感受到影響力。

A:Dr. Apple Chui崔佩怡
Q:勞力士一直大力支持海洋保育。你覺得勞力士對珊瑚保育有什麼關鍵的幫助?它能不能也啟發更多香港的年輕人投入環境或保育的工作?
A:我很感謝我們的珊瑚復育工作得到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畫的支持,可以把香港做的珊瑚復育工作帶到國際上,讓大家知道,為什麼全世界都在做珊瑚復育,香港的成功率可以這麼高?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是在處理以前的水質污染問題,與其他地方不同,我們的珊瑚還沒有被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得這麼嚴重。當我每次在國際會議上談論香港的成果時,其他學者都會很驚訝。如果真的是在講白化,其實不可能有這麼高。我們是很幸運的。
我們是一個很特別的案例,能夠變成一個全球的平台告訴別人,這件事是很有意義的,也幫我們打開更多研究合作的機會。以前很多人會問我:「你這麼喜歡珊瑚,為什麼在香港做?去澳洲大堡礁、菲律賓這些珊瑚比較多的地方做不是比較合理嗎?」但現在反而有一個趨勢,是要去找那些本來就不是「最適合珊瑚生長」的地方來做研究。因為在熱帶地方現在出現愈來愈多珊瑚白化、死亡狀況;反而在不那麼理想的地方,留下來的珊瑚都比較「能撐」,它們有可能是長期篩選下來、有可能是基因上的適應、也有可能是海洋環境適應的機制導致。我們常說珊瑚適應力強,但現在的變化太快了,所以我們要找更「難」的問題來研究,這樣才有學術價值,而香港就是一個很好的珊瑚研究場域,令更多人看到香港的珊瑚有多值得研究。
相信大家想到香港,通常不會想到「珊瑚」或「海」,反而是高樓林立、很好吃的東西。現在可以改變這個印象,令大家知道我們有很漂亮的自然資源、不論是陸地還是海都有、還有珊瑚!我覺得這很重要,也讓我們對香港更有自豪感。就像我老闆說的:「唔好睇小香港珊瑚。」香港的珊瑚好「頂得」,我覺得將這個訊息傳出去很好,其實香港的珊瑚也很像香港人的精神一樣好有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