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都將泰國、日本產的米,視為餐桌上之明星,近在眼前的香港新界,一樣有靚米名物,特別是「元朗絲苗米」,它曾揚威海外N個decades!現時,米的產量雖不及當年勇,但碾出來的每粒有機白米,依然能煮出令舌尖喝采的飯香!
登入 瀏覽本網站,可獲取積分換領專屬優惠
點擊查看專屬優惠
▲細個讀書都聽得多「粒粒皆辛苦」,到底種米有幾辛苦?曾經揚威海外的港產絲苗米,由插秧到收成,要面對多少困難?

Sawadeeka!華裔泰國米
港產米,到底有幾好?我們跟大概在三年前,於元朗攸潭美村這塊「祖地」復耕絲苗米的Mole,了解內情。
「籼米,亦即我們常叫的『絲苗米』,在華南地區生長得最好,煮出來的飯,不論聞起來或咬落口,香味也較突出。」

▲八月,是晚茬時候,大家由插秧、除草、施肥、收割、碾米,整個過程也可體驗。
Mole唔講唔知,港人愛吃的泰國絲苗米,米種原來是廣東。
「從前泰國人種粘米,原因是產量高,可令很多人飽肚,但論味道,卻一般,如要輸出外國賺更多錢,就要種高一線靚米,於是引入我們華南地區的絲苗,演變成現時的泰國香米。」泰國米原來與叱咤一時的元朗絲苗米,本是同根生!

▲新興農場核心成員Mole:「耕作最大豐收,其實來自心靈。因某程度上,農務要順天而行,當你看透這道理,就不易動氣、更positive。」
話說在上世紀,能吃到一口元朗絲苗米的,都屬高端階層;五十年代,即元朗絲苗全盛時期,遠至當時被稱為「舊金山」的美國三藩市,亦爭住要吃這種米。

▲參與者Uki說,剷苗、插秧比想像中辛苦,卻是一次好體驗。
最佳賞味期注意!
目前Mole和其餘五位核心成員,在牛尾山下攸潭美村復耕的「新興農場」現址,就是當年名牌元朗絲苗米耕地之一。
「祖籍」元朗的Mole,上兩代已在這片土地深耕。好幾年前,這位正職是放射師的part-time農夫,試圖將失去光芒的香港稻耕,修補斷層,之後更以「牛潭尾信心米」之名,招募落田團隊,展開有機米種植。

▲要令元朗絲苗靚米重出江湖,過程並不簡單。
其實,默默耕耘的米農,怎樣才可將嬌小米苗,煉成一粒粒可口食米?Mole:「秧一定要插得好,秧與秧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貼又不宜太遠,否則長出來的米會肥瘦不均,煮出來的飯,就欠水準。另外,收成後,曬米、碾米過程也重要,如濕氣太重,將會影響品質。」

Mole並提示,米的最佳賞味期,是碾完米後(即去殼去皮後),立即食。「三個月內,還可以;存放半年的話,香味起碼流失一半,跟超市買回來的米無異。」

本土白米是小眾遊戲?
隨着城市化愈來愈有話事權,現時本地稻田數目,「十隻十指已經數晒」,昔日的壯觀金黃色稻穗海畫面,不復再。以兼職形式復耕的Mole表示,種米屬小眾事情,因投資期長,產量又不多,因此大部分務農的,會選擇毛利較高的蔬菜。
「但種米優點是不用全天候派人落田工作,通常三月、六月、八月,即早、中、晚茬較忙,適合我們這類不能全職當農夫的人。」Mole稱。

▲"MIND心耕"希望以農業去達成食農教育。
口福,是要講緣分的⋯⋯~
無獨有偶,跟「新興農場」一樣,也是三年前開始種米的「MIND心耕」,雖並非全職耕作人,但"MIND"成員中的Monti表示:「個心是全職。」
Monti、Ivy、Natalie、Daisy四女子,原本三唔識七,因為荔枝窩一個農務課程,不單止結了緣,還齊齊半途出家去種米。
「邊學邊做當然又辛苦又經常出錯,但總算種到。」一五年的第一次收成,Monti形容為「好樣衰」。「啲米又細粒又瘦,但無論如何,這是我們一百多日的辛勤成果。」

▲荔枝窩目前有四個團隊種米,農忙時,其實頗缺人。
由「樣衰」至現時將台灣品種越光米種得似模似樣,這個在荔枝窩成軍的女團,其實最想透過這塊農田,配合藝術創作,讓大家認識這兒的客家農村文化,以及食農教育。

▲現時心耕種的是台灣品種越光米,因荔枝窩早晚溫差較大,較宜種這類米。
既以art project和教育為前提,這兒的米也不是隨隨便便出售,收成主要分給前來幫手種米的人。「但也可事先跟我們提出;只要緣分夠,拿到米的機會自然大。」Monti笑稱。

▲心耕的Monti稱,只要你喜歡大自然、不怕曬、不怕蚊叮,歡迎隨時加入一起務農。

糙米靚飯,是這樣煮成的!
為健康,糙米飯近年愈見吃香,本身也愛這款米飯的Monti,分享生米煮成好飯竅門:
● 想糙米飯口感不那麼粗,先浸一浸,才煮;煮時,不宜太多水;不少人以為,煮糙米要落大量水,這反而令它太稔,欠嚼勁。
● 我們常用的電飯煲,大多是日本品牌,如在menu選「糙米」功能去煮,煮出來的飯,會不似預期。因日本人的糙米,指的是「珍珠米」,我們應選「絲苗米」功能程式,才會得出一碗靚飯。
photos by Jeff Ha
model Uki@Unique Model Ltd.
立即訂閱接收Cosmo最新潮流資訊
訂閱電子報,時刻掌握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