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症狀及成因有哪些?中醫教你分清寒濕/濕熱!食療改善脾虛水腫

脾虛濕重症狀及成因有哪些?中醫教你分清寒濕/濕熱!食療改善水腫

註冊中醫師陳宇傑, edited by Sheila Hung
18 Jun 2025

香港潮濕氣候易致濕氣重,你是否經常感到疲倦、腸胃差、臉浮腫?這些可能正是濕氣重症狀!Cosmo特意請來了安禾中醫專科中心的註冊中醫師陳宇傑,教大家認清脾虛濕重成因與分清「寒濕」及「濕熱」,對症下藥由內而外調理濕重體質。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脾虛濕重」是什麼意思?

「脾虛濕重」是什麼意思?

中醫講求「脾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是身體吸收營養和水分調節的核心器官。一旦脾氣虛弱,就無法正常運化水濕,令水分積聚體內,形成「濕」。這種情況被稱為「脾虛濕重」,亦即身體機能下降所致的濕氣困阻。尤其在潮濕氣候下,外濕容易入侵,加劇體內濕氣累積,造成一系列不適反應。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濕氣重原因有哪些?

濕氣重原因有哪些?

濕氣重成因可以分為外濕和內濕兩類: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外濕
主要來自於外界環境的高濕度,濕氣透過皮膚毛孔進入人體。
內濕
是由於人體脾臟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導致水液代謝失衡,滯留體內。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在日常生活中,不良飲食習慣是內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過量進食生冷、油膩及甜膩的食物,容易損害脾胃,加重濕氣。此外,暴飲暴食也會增加脾胃負擔,導致濕氣產生;外在因素如潮濕環境和經常久坐不動,以及情緒壓力,也會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導致濕氣無法順利排出。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濕氣重成因
特徵
飲食不當
愛吃生冷、煎炸、甜品等食物,會損傷脾胃,令其失去運化功能,令濕氣積聚體內。
生活作息不規律
經常熬夜、缺乏運動、壓力大,會令氣血運行受阻,身體難以排走濕氣。
環境潮濕
香港屬濕熱氣候,外濕容易從皮膚或呼吸道入侵,加重體內濕氣。
體質虛弱
本身脾胃功能偏弱的人,更容易因外濕或飲食不當而濕氣上身。
長期病患或服藥
部分慢性病或藥物會影響身體代謝能力,亦可能導致濕氣累積。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體內濕氣重有什麼症狀?

體內濕氣重有什麼症狀?

濕氣屬「陰邪」,黏膩滯留,會影響人體氣血運行。以下是常見濕氣重的身體訊號:

☐起床後舌苔白厚、口中黏膩

☐臉部或眼皮浮腫,特別是早上起床時

☐大便不成形或黏馬桶

☐全身疲倦乏力、無精打采

☐容易頭暈腦脹、四肢沉重

☐脾胃功能差,常腹脹、食慾差

☐情緒低落、記憶力減退

⚠️如出現以上幾項症狀,可能代表你的身體已被濕氣困擾!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如何分辦「寒濕」及「濕熱」?寒濕症狀一覽

寒濕是指體內的寒氣和濕氣共同存在,成因通常與長期食用寒涼食物或生活在潮濕環境中有關,會導致身體感到寒冷和沉重。典型的寒濕症狀包括: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寒濕症狀
手腳冰冷
腹部脹痛(伴隨腹瀉)
大便黏膩
舌苔白厚
全身沉重(容易疲倦)
消化不良(食欲不佳,進食後容易感到腹脹或不適)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濕熱症狀一覽

濕熱則是指體內的濕氣和熱氣結合,成因通常與飲食不當(如過多食用辛辣、油膩食物)或情緒壓力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有關。典型的濕熱症狀包括: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濕熱症狀
身體燥熱(情緒也會容易煩躁)
面部油光(面部容易出油,皮膚易長暗瘡或出現化膿性炎症)
大便黏滯(小便顏色深黃)
舌苔黃膩
口腔異味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濕氣重解決方法

濕氣重症狀及成因有哪些?中醫教你分清寒濕/濕熱!食療改善脾虛水腫

中醫治療濕氣重的方法主要圍繞健脾利水和除濕化痰,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濕氣重調理方法:

食療調養:透過食療性味入脾經,有助扶正祛濕,如湯品中加入赤小豆、薏仁、茯苓等。

中藥處方:如四君子湯、平胃散、參苓白朮散等,需由註冊中醫師根據體質配藥。

針灸治療:溫補脾陽,促進濕氣排出,尤其針對脾虛體質效果顯著。

適量運動:如太極、快走、瑜伽等輕度有氧運動,有助氣血流通,濕氣自然隨汗排走。

調整作息:早睡早起、保持腸胃規律運作,有助脾胃功能回復。

 

即睇更多去濕相關內容: 

去濕熱食物去濕湯水濕氣重食物去濕丸推介去濕茶食譜

1

濕氣重食療推薦:淮山薏仁赤小豆湯

濕氣重食療推薦:淮山薏仁赤小豆湯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淮山薏仁赤小豆湯
功效
健脾祛濕、利尿消腫
適合體質
寒濕體質
材料

鮮淮山200g

生薏米50g

赤小豆30g

茯苓20g

豬腱300g

做法
1. 赤小豆冷水浸泡2小時;
2. 豬腱汆水去血沫;
3. 所有材料入鍋加2000ml水,大火煮沸轉文火煲90分鐘。
宜忌
孕婦禁用薏米,可改加茨實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

2

濕氣重食療推薦:陳皮茯苓瘦肉湯

濕氣重食療推薦:陳皮茯苓瘦肉湯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陳皮茯苓瘦肉湯
功效
溫中化濕、理氣和胃
適合體質
寒濕體質(兼有脾胃氣滯)
材料

老陳皮10g

茯苓30g

白朮15g

生薑3片

瘦肉400g

做法
1. 陳皮刮瓤後浸泡軟化;
2. 瘦肉切塊汆水;
3. 所有藥材武火煮沸後轉文火煲2小時。
宜忌
陰虛火旺者加麥冬10g調和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ADVERTISEMENT
CONTINUE READING BELOW

3

濕氣重食療推薦:粉葛土茯苓鯽魚湯

濕氣重食療推薦:粉葛土茯苓鯽魚湯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粉葛土茯苓鯽魚湯
功效
清熱解毒、健脾利濕
適合體質
濕熱體質
材料

粉葛 300克

土茯苓 30克

鯽魚 1條

赤小豆 30克

扁豆 30克

蜜棗 3-5粒

薑片 3-5片

瘦肉 300克

做法
1. 粉葛、土伏苓去皮切塊,赤小豆、扁豆及蜜棗沖洗乾淨,薑片備用;
2. 鯽魚洗淨,去除內臟,用廚房紙印乾水分;
3. 熱鍋下油,將鯽魚兩面煎至金黃色;
4. 將煎好的鯽魚連同煎出的油汁放入煲中,加入粉葛、土茯苓、赤小豆、扁豆、蜜棗、薑片;
5. 加入適量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1.5小時;
6. 加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宜忌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需謹慎食用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4

濕氣重食療推薦:茯苓蓮子燉瘦肉

濕氣重食療推薦:茯苓蓮子燉瘦肉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茯苓蓮子燉瘦肉
功效
健脾安神、祛濕清心
適合體質
濕熱體質
材料

茯苓 20g

蓮子(去芯) 20g

生薑 2 片

瘦豬肉 200g

做法

1. 所有材料洗淨,瘦肉汆水去血水;

2. 將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加適量水;

3. 隔水燉約2小時即可。

如受螢幕所限,請向右掃查看更多內容 →

陳宇傑 註冊中醫師

陳宇傑 註冊中醫師

安禾中醫專科中心 註冊中醫師陳宇傑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碩士 (內科),擁有超過16年內科、心腦血管科、風濕科及兒科專科臨床經驗。臨床研究範疇包括失眠、鼻敏感、糖尿病、中風、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紅斑狼瘡、兒童過度活躍/專注力不足、兒童發展遲緩等。

濕氣重症狀有哪些?

常見症狀包括疲倦乏力、臉腫眼腫、大便黏爛、舌苔厚膩、食慾差、四肢沉重,嚴重者甚至會影響情緒和專注力。立即看:濕氣重症狀及成因有哪些?中醫教你分清寒濕/濕熱!食療改善脾虛水腫

濕氣重怎樣改善?

可從飲食、生活習慣及中醫調理入手。建議少吃生冷食物、多運動出汗、保持良好作息,並可飲用祛濕湯水如赤小豆薏仁水,有助利水排濕。立即看:濕氣重症狀及成因有哪些?中醫教你分清寒濕/濕熱!食療改善脾虛水腫

ADVERTISEMENT
SCROLL TO CONTINUE